代表性成果簡介
一、 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滄州市駐點跟蹤研究成果
通過可溯源的排放清單編制、追蹤到重點源的融合解析、基于遷轉規律的快速效果評估等三項創新方法,有效支撐滄州市管轄內全區域、全行業貢獻源解析,采暖季120個大源和高速合圍區重點源的精確解析,完成滄州市2019年大氣污染控制措施與效果評估、“一行一策”“一企一策”效果評估,以及滄州中長期空氣質量目標改善路徑研究等。助力地方藍天保衛戰,為滄州市大氣重污染防治和空氣質量改善提供技術保障。
二、大型淺水湖泊三維生態水動力數值模擬關鍵技術研究成果
集成創新了三維定點、無人機、GPS浮子示蹤等先進原型觀測技術,對太湖關鍵點位、典型斷面及大范圍流場進行了長時序的水文氣象原型觀測試驗,為太湖三維水動力數值模型優化、驗證提供完備的數據;應用WRF氣象模型由點及面反演出2017年太湖全場長序列高空間分辨率風場數據,構建了非定常非均勻風場下的太湖三維風生流數值模型;基于風生流物理水槽試驗成果開展了風拖曳系數及太湖湖區底床糙率分區差異性取值研究,提出了新的風拖曳系數表達式及湖床糙率優化方法,提升了太湖水動力模擬的精確性、可靠性;創新性提出通過導流工程改善太湖水動力條件從而提升水環境的思路,為淺水湖泊水動力提升及水環境治理提供重要的借鑒。
三、導則與技術規范系列成果
結合生態環境管理需求,開展環評標準體系研究,完成對《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等6項環評導則的制修訂工作,發布了鋼鐵、水泥等20個行業的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配合排污許可制度的實施出臺火電、造紙等23個行業的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為統一行業技術規范,指導行業有序依規健康發展,進一步完善國家環保標準體系,為污染物總量減排、環境質量改善和環境風險防范提供有力支撐。
四、長江經濟帶戰略環境評價及“三線一單”研究成果
承擔長江經濟帶戰略環境評價方案設計、組織實施及“三線一單”頂層設計,參與制定“三線一單”編制技術指南、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編制要點,主持青海、河南、西藏等10多個省區 “三線一單”編制工作,承擔國家“三線一單”數據共享系統建設,支撐全國“三線一單”成果匯交、審核及分析應用,完成第一批12個?。ㄊ校┏晒麛祿霂?、審核、顯示、查詢,對推動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推進區域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全國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平臺
全國排污許可管理信息平臺有力支撐了2017-2020年全國排污許可證的核發與排污登記。截止2020年5月,全國已有50多個行業18.2萬余個企業通過平臺獲取排污許可證。同時,落實干杰部長有關“發一個行業,清一個行業”要求,對2020年前應核發行業開展清理整頓工作,對符合條件的進行許可核發或排污登記,對不符合條件的依許可名錄要求開展無證排查、分類處置和整改清零,確保應核發行業企業全部納入環境管理范圍,為各級管理部門摸清底數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