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之中的巧合
2009年元旦,我從一名基層公務員不小心“混”進了原江蘇省環保廳辦公室,從事“文把”工作,主要任務就是審核把關省廳印發的公文。按辦公室主任談話時的交代,我的權力“很大”,凡是不符合條件的文件,都可以退回;特別是對一些涉及行政審批的文件,要慎之又慎,否則一不小心就容易成為被告。從那以后,我就算和環評結下了“緣分”。當時,廳里每年審批的建設項目或園區規劃報告書還比較多,我特別認真,經常和負責起草審批文件的同志交流、溝通,打磨審批模板,關注重點環節,提升文件質量。不久,我又承擔辦公室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和環評更是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推動和規范環評報告的全本主動公開、依法辦理涉及環批審批的依申請公開。這兩項工作一做就是8年,見證了環評改革的風風雨雨,感受到環評人的認真、執著,以及背后的辛酸和淚水。
也許真是一種緣分吧,離開辦公室到宣教中心又到沭陽掛職一圈后,2020年8月,廳黨組安排我到江蘇省生態環境評估中心工作,這次是真真切切和環評打交道,踏踏實實投身到“報告書堆”中了。借助在辦公室工作的經驗積累,我深刻地認識到,作為行政審批部門的技術支撐單位,評估中心要充分發揮“智囊”和“參謀”作用,及時發現建設單位、編制單位可能存在的問題,為建設項目(或園區規劃)順利實施把脈問診、開出藥方;具體從事評估工作的人員既要有“火眼金晴”,能從厚厚的報告書(表)中迅速發現問題,又要會“草船借箭”,能夠充分發揮專家作用,善于從公參中找到“端倪”。為此,我帶領大家,著重在四個方面發力:
一是加大業務研討力度,持續提升人員素質。在中心全面推行“三會”制度,分別是月度學習例會、每周業務研討會、重大項目技術會審會。月度學習例會面向中心全體同志,由辦公室會同各個業務科室提出題目,每月邀請不同類型的專家來專題授課,學習例會更注重全員素質的提升;每周業務研討會,分別由4個業務科室輪流舉辦,提前一周發出通告,和業務相關的同志們必須參加,其他人根據情況參會,研討會更注重專業性;重大項目技術會審會,則是根據工作中遇到的“疑難”項目進行專題會審,研討解決方法和路徑。同時中心還實行“青藍結對”的導師培養制、舉辦“青年學堂”的定期交流制,推動青年同志盡快成長為業務能手,變成能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今年,中心首次有2名年輕同志入選江蘇“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實現了多年來零的突破。
二是加大嚴格監管力度,持續提升編制質量。為配合廳環評處做好對環評編制單位的監管,一方面從制度上作出安排,針對環評造假、借證賣證等突出問題,制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環評編制單位監管工作的通知》,用6條針對性很強的措施,精準施策,對編制單位編制報告書(表)作出硬性規定,有效遏制了全省的借證掛證亂象,取得明顯成效。在部里通報中,注冊在江蘇環評單位的問題數量明顯減少。另一方面,加大現場檢查指導力度,配合廳里組建省級環評巡回督導組,指導幫扶解決市縣生態環境部門在環評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加大編制單位的現場檢查力度,先后對南京、揚州、泰州、蘇州、無錫、鹽城等8個設區市開展環評巡回督導,對近30家環評單位進行現場抽查,指出問題,提出整改建議。積極支持省環保產業協會環評分會改選工作,指導制定環評單位規范從業倡議書,加強環評行業自律管理,提升環評單位的獲得感、榮譽感。
三是加大前瞻性研究,持續提升單位影響力。瞄準“雙碳”工作,積極組織研究建設項目和園區規劃中的碳評價工作,去年年底制訂出臺《江蘇省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指南(試行)》,在全國各省份中是第3份正式出臺的。今年以來,獲批的重點行業項目中,一半以上都已設置了碳評價專章。我們將繼續在重點行業碳排放績效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力爭在全國率先出臺有指導性的技術指南。瞄準政策評價,選取我省交通運輸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政策,聯合部評估中心積極開展政策環評研究,被生態環境部納入全國首批試點,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四是加大宣傳曝光力度,持續擴大影響力。利用我在宣教中心工作過的優勢,根據部環評司西安會議的要求,2020年12月,我認真梳理總結江蘇環評工作“放管服”經驗做法,牽頭撰寫《江蘇持續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 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高質量發展》,在中國環境報頭版頭條刊發,在省內形成了很好示范效應。依托省生態環境微信平臺,強化提升環評編制質量工作宣傳,先后14批次曝光通報環評編制質量問題典型案例,震懾環評編制弄虛作假、編制質量低下等行為,為廣大建設單位以及園區在挑選甄別環評編制單位時提供了依據。
白駒過隙,冥冥之中和環評“結緣”已經十多年。轉眼間環評法修改又提上日程,做好“放管服”文章,傾心為社會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努力為天藍水清地綠美麗中國把好“源頭關”,需要全體從事環評工作的同志們付出更為艱辛的汗水。技術評估機構是連接建設單位、環評單位和行政審批部門之間的橋梁,我將繼續帶領中心同志們以更加負責的態度、更加嚴謹的作風、更加高效的舉措,為推動環評工作進步貢獻江蘇生態環境評估人的智慧。
作者:莊新文
江蘇省生態環境評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