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人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環評之家 > 環評故事

環評故事

二十年角色變換,二十載初心不改

環評影響評價網 2022-11-23環評故事
2000年大學畢業后,我進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技術工程有限公司,在江蘇昆山從事環保工作。辦事處人員比較少,以廢水處理工程項目為主業,同時也做一些簡單項目的環評。還記得在2002年,我為了做一個2萬
 2000年大學畢業后,我進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技術工程有限公司,在江蘇昆山從事環保工作。辦事處人員比較少,以廢水處理工程項目為主業,同時也做一些簡單項目的環評。還記得在2002年,我為了做一個2萬噸/日的鄉鎮污水處理廠的環評,連續一周加班到凌晨兩三點,用excel編輯水質影響預測模型,琢磨受納河流COD、氨氮的降解系數取值,最后在查閱分析若干本教科書相關內容后,選取了自認為靠譜的數值,完成了水質影響預測內容。那個年代,環境影響報告表沒有技術評估和專家評審的環節,地方環保局環評科看完后反饋修改意見,環評單位修改報告內容報環保局,環評批復就出了。但是通過前期若干個夜晚的煎熬,我的心是穩穩的。

2011年,我進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從事環評技術支持工作,相當于“環評行業預審”的角色。那幾年,中石油集團公司報審的項目占環保部審批項目數量的十分之一,我們中心圍繞重大項目環評預審、送審和報批等環節,與集團公司相關部門、環評單位、部評估中心和環評司開展了大量的技術交流和溝通工作。雖然過程很辛苦,但是在集團公司上上下下所有環保人的努力下,從中石油環境工程評估中心成立的第二年開始,中石油相關業務板塊領導在項目特別是長輸油氣管道可研評審時的第一句話就是:環境敏感區能不能避讓?環保措施有沒有滿足最新環保要求?集團安全環保部、集團環境評估中心和環保部評估中心的意見是什么?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轉變。

2015年底,我借調到部評估中心工作,角色轉變為“環評技術評估人員”。在中心工作期間,印象最深的是在同一時間承擔了兩個國家重大煤化工項目環評的技術評估工作。說實在話,當時的社會輿論環境不是太好,有個別媒體甚至提出項目環評審批工作阻礙了國內煤化工行業的發展。但讓我覺得特別高興的是,從部門專題會到中心主任辦公會,部評估中心始終堅持科學、客觀和公正的評估原則,明確原則問題必須回答,必須解決,讓我這個技術評估項目負責人充滿底氣地完成了評估任務。此外,我還想說說2016年的全國環評文件復核工作。這是全國第一次開展環評文件復核工作,所有人都在摸著石頭過河。還記得初核意見出來后,部門內部召開了若干次專題會,反復研究問題依據是否準確、充分。此后,中心領導帶著我們項目負責人到每一個問題項目現場進行踏勘,一個問題一個問題核實?,F在回想起來,這就是真正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做法。

2017年,因為家庭原因,我回到了地方從事環境咨詢工作,角色又一次轉變為“環評編制人員”。這期間,各種環評亂象讓我很是不安,在某一個時間段,我甚至覺得環評這個業務已經要廢了。但是,在北京的工作經歷一直在深深影響著我,我也一直在努力影響周邊的環評人。無論是作為項目主持工程師,還是評審專家,我一直聚焦關注項目環保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環境影響預測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我也一直和團隊的同事強調,環評技術評估和審查只是手段,通過環評這一“事前抓手”,預先發現項目可能存在的環保問題,進而積極認真地去解決它,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同發展才是環評的初心,才是環評的目的和意義。

二十年過去,我從一名環評新兵成長為環評“老人”,二十載過去,雖然自己的角色不斷變換,但自認為做到了“不忘初心”。衷心希望每一位環評人都能記得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初衷:“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預防因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制定本法。”(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路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們一起努力!

 

 

作者:陳錦文

四川錦美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文章評論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